当前位置:首页>i-Refill|二月二,浅聊吹风机的黑科技之路

i-Refill|二月二,浅聊吹风机的黑科技之路

  • 2024-02-13 11:50:39

  •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有和TONY老师预约做头发吗?

    从古至今,头发始终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发工具和产品也一直随着时代和技术不断迭代。

    在今天的“做头发”主题氛围中,小编想和大家聊聊拥有完美发型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吹风机蕴含的“黑科技”和一路的创新发展过程。

    “洗剪吹”中,呈现最终效果的是“吹”这一步骤。

    你知道小小的吹风机上,蕴含了多少看不到的黑科技吗?

    把转速是F1赛车发动机5倍的电机放进吹风机

    目前,市场上吹风机内置电机转速最高为11万转/分钟,IDG资本被投企业追觅旗下的吹风机就内置了这样的电机,而这在民用设备上基本很难见到。

    所以,感恩科技让我们可以用F1赛车马达转速5倍的电机来吹干头发,为我们节省了太多时间。

    有吹风机研发团队找到了空气动力学中著名的“康达效应”实际应用边界的适合曲线,研发出一种防飞翘风嘴,给出了专门针对“头发飞翘”的解决方案:

    利用“康达效应”操纵气流,吸附头发在流畅的曲面上滑动以抚平飞翘的头发,避免因梳子梳发引起的摩擦和物理伤害,令头发长期呈现出顺滑健康有光泽的状态。

    但其实,“康达效应”原本是应用在军用飞机上的技术啊!

    亨利・康达于一直致力于流体力学的研究,他提出:如果平顺地流动的流体经过具有一定弯度的凸表面的时候,有向凸表面吸附的趋向。以水为例:打开水管,如果用勺子碰到水柱,水会沿着勺子的弯曲表面流动到勺子下部,而不是按重力方向从龙头直线往下流。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利用康达效应可以极大提升飞机的起飞性能,波音YC-14军用运输机采用康达效应,运用了表面吹气增升技术,把喷射发动机装在机翼上方的前面,配合襟翼,吹出的气流可以提高低速时机翼的升力,实现了超强的短距起飞。

    小编深刻感受到,消费者的护发刚需可以启发吹风机研发团队从军用飞机上找灵感,难怪需求是推动产品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保证了风力、光泽感,还要考虑为发丝补水。眼下,很多吹风机不仅能够避免吹风过程中造成对头发的损伤,甚至还自带“护发精华”:

    比如带有纳米水离子小孔和矿物质负离子小孔的吹风机,在吹发的过程中,吹风机通过这些小孔为秀发注入纳米水离子和矿物质负离子,充分渗透进发丝,提升毛鳞片的闭合度,从而起到强韧发丝、抵御紫外线以及减少开叉的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纳米水离子技术。其原理是:纳米水离子发生装置聚集空气中的水分,冷却并对凝结的水珠施加高压,产生纳米水离子――而一个纳米水离子包含着比普通负离子高出约1000倍的水分。

    由于纳米水离子的大小仅为一般蒸汽水滴的几十亿分之一,所以可以通过表层极小的空隙渗透进头发,保持发丝中的水分平衡。

    眼下,坐享“万能”吹风机的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吹风机丰富、曲折的进化史,才能体会科技带给我们的切实幸福。

    第一台吹风机的灵感来源于吸尘器。1890年,法国人亚历山大(ALEXANDRE F. GODEFROY)受吸尘器的启发发明了第一台吹风机:

    如下图,客户坐在引擎盖下,通过烧煤气,热风从大“烟囱”里出来以吹干头发。这种庞然大物只有少数理发店会配备;此外,这种头发烘干机注定会被淘汰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缺少现代吹风机必备的要素:气流,没有大的风力头发是很难吹干的,而且热量无法控制。

    在1920年代,发明家们开始将能够产生热量的马达与风扇相结合,发明了能够手持的吹风机,外形已经接近现代吹风机。不过,因为当时的吹风机是金属材质,所以重量超过0.9KG(顺便练肱二头肌);外置马达也很危险,假如湿头发被卷入马达可能会发生被电击的安全隐患。

    到了1950-60年代,手持吹风机的材质越来越轻便,在明星的带动下,这种轻便的手持式吹风机成了家用主流,让大家成了自己的发型师。

    到20世纪末期,吹风机才演变到了现代吹风机的领域。1982年,博朗公司发明了这种便携吹风机:手持式设计,配有集风嘴,可帮助头发快速烘干,马达也放到了里面,动力更足、更安全。

    每一次小的科技革新,都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大大的改变。

    不过,贪心的小编依然希望吹风机可以继续改进,实现无线、静音、10秒快干的功能,让每个兵荒马乱的清晨多一点从容自在。